在光與風之後:虹甫的轉型與對未來能源秩序的承諾
從高雄到歐洲,能源轉型的背後,是一場穩定與韌性的考驗。
2025年5月9日,高雄突發大規模跳電,高鐵、捷運、科技園區同時停擺,數十萬戶陷入無預警的黑暗。同年的4月28日,歐洲也發生了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能源事故,一場突如其來的電力風暴席捲西班牙與葡萄牙,影響人數高達6,000萬人,最終引發跨境電網的連鎖崩潰。
這不是科幻小說,而是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,當「再生能源」被快速部署,而「電網韌性」與「儲能策略」尚未跟上時,最真實的代價。
能源轉型,不能只靠「光」與「風」
全球綠能發展如火如荼,太陽能、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年年創新高,企業與政府紛紛喊出「淨零碳排」口號。然而,在這場追逐零碳的競賽中,卻往往忽略了關鍵的結構問題:
沒有儲能與電網升級的再生能源,如同高速公路上只有車、沒有交流道——最終只會堵塞、甚至癱瘓整體系統。
太陽能與風電是「天候型能源」,發電受限於自然條件,難以預測與即時調度。這也意味著,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能設備與智慧分流機制,即使發電量再多,也無法成為穩定供應的力量。
虹甫的起程:從機電根基走向智慧能源
虹甫能源科技的創立,正是源於對這股能源變革風險的深刻理解。創辦人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投身機電工程領域,深知一座建築、一套系統的穩定,從來不只是設計而已,而是要靠實打實的「配線、配管、設備安裝與後續維運」來完成。
也正因如此,當再生能源在台灣開始萌芽之際,虹甫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:不是一味追求發電裝置數字,而是用紮實的機電底子,打造真正能長久運作的能源系統。
自2021年正式成立以來,虹甫便以整合式的策略投入太陽能、玻璃儲能與中小型儲能設備建置,不僅提供發電,也重視供電的「連續性」與「可控性」。我們相信,再生能源若無法穩定輸出、無法自主儲存,就無法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。
願景:打造能源韌性,讓生活真正不斷電
虹甫的願景很簡單,卻也深刻:
讓每一個使用者,無論家庭或企業,都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能源自主權。
這不只是為了因應突發停電的備案,更是為了打造一個「不中斷」的生活品質——不再害怕跳電、不再受限於單一供電來源,不再對未來能源焦慮。
我們的使命,是讓太陽能與儲能不只是看得見的設備,而是接得上、用得穩、撐得久的日常系統。未來,我們也將積極導入智慧微電網、能源雲平台、跨區域電力調度等技術,真正讓「穩定」成為能源轉型的基本門檻。
結語:從台灣出發,走向全球的電力韌性戰略
當世界朝「零碳未來」邁進,虹甫選擇的是一條更扎實的路——
從基礎機電出發,走向整合式智慧能源。
面對越來越頻繁的能源危機,我們知道:下一個停電,可能更大、來得更快;但我們也深信,準備得好的人,就能撐住黑暗,點亮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