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電背後的真相:不是缺電,是缺「穩定的系統」
【專訪|虹甫能源科技創辦人】
2025年5月9日,高雄突如其來的大規模跳電,讓捷運、高鐵、科技園區陷入全面停擺;而就在數週前,歐洲也爆發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能源事故,超過6,000萬人受到波及。這些事故背後,有一個共同點:能源結構轉型的同時,電網與儲能系統的配套卻尚未跟上。
「太陽能、風電不會是問題,但如果沒有地方存、沒有機制調,那這些電就是一股失控的力量。」
受訪時,虹甫能源科技創辦人這樣說。
不只是做工程,而是看見趨勢的人
創辦人出身於機電工程業,從管線配置、設備安裝到維運管理,已有十多年現場經驗。他坦言,早在十年前台灣還沒大力推行綠能時,他就察覺到「再生能源遲早會是趨勢,但那會是一場結構性的挑戰」。
「大家都在追裝太陽能、風電,可是忽略了一件事:這些能源不是隨開即有,它們是天候型、不穩定的。當你一味把它們推進系統裡,卻沒有儲能配套、也沒升級電網,就像把高速公路擠滿車,但沒建交流道,結果會怎樣?整個塞爆,甚至崩潰。」
因此,2021年他成立虹甫能源科技,並不只是為了進入綠能市場,而是要整合過去累積的機電技術底子,打造一個真正可靠、穩定、能用得久的智慧能源體系。
「不斷電」不只是應變,而是基本生活需求
高雄跳電後,虹甫的團隊第一時間即前往多個建案現場,確認備援儲能系統運作正常。「對我們來說,所謂永續,不只是環保,而是不中斷。家裡的冷氣不關、辦公室的資料不斷、工廠的機器不熄,這才是永續。」
虹甫目前服務遍及全台,擁有北中南 40~50 人規模的工班團隊,主力承作案場從住宅、商辦,到大型廠房與儲能電站。創辦人強調,儲能系統並非豪華配備,而是未來每一戶用電者的「基本備案」。
「當你有自己的太陽能加儲能,跳電不是驚慌,是切換;更不用說它還能幫你省下每個月高額的電費。」
下一步:邁向智慧能源、微電網、國際布局
談到虹甫的下一階段,創辦人語氣堅定:「我們不只做工程,而是要打造一個真正能運作的能源系統。」
目前虹甫正積極佈局智慧微電網、雲端能源管理與跨區域備援應用,未來也將朝國際市場推進。「台灣的工程能力其實很強,我們想把這套系統輸出到東南亞、甚至更遠的地方。」
專欄觀點:能源的未來,不只是數字,而是秩序
在全球喊出淨零、綠能的浪潮中,太多公司只看到「裝了多少面板、建了幾座風機」的數字,卻忽略了背後真正關鍵的基礎建設——穩定、彈性與儲能的能力。
虹甫的存在,正是提醒我們:真正永續的能源,從不是最亮的光、最強的風,而是最不容易熄滅的那一盞電。